“非常奧黛麗的”,形容那種優雅、高貴、智慧和魅力的完美結合。
奧黛麗教導我們,做女人很簡單,就是要明白自己可以做什麼,不可以做什麼。
對於世界觀眾來說,奧黛麗代表了一個女人所能做到並渴望做到的一切。
過去是這樣,現在也如此。
《像赫本一樣優雅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明星面具之後的不為人知的奧黛麗·赫本。
它將引導我們以迷人而優雅的人生態度,真誠地應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。
成功--如何讓自己垂名
不管你的職業是什麼,歌唱家、銀行家、家庭主婦、律師或者牧羊人,
你無非就是為了兩個原因而工作:金錢或興趣。
有時候,即使天生的樂天派也不得不在舍生取義和食以果腹之間作出選擇。
當你在早晨醒來時,不論穿著考究的三扣海軍服還是身披睡衣,有一點是肯定的:你想要做一名成功者。
赫本語錄:
“我的工作原則就是:不抱怨,即使筋疲力盡也不放棄,不在有演出的時候外出。
索妮婭教導我,如果你足夠努力,一定能夠成功,一切的努力都源自你內心的力量。”機會來了就抓住
在奧黛麗21歲時,她在倫敦的一些音樂劇和歌舞表演中演出。
為了賺些外快,她還做兼職的模特和出演電影中的小角色。在舞蹈界,電影和模特是不被看重的職業。
這時候,機會來臨了,並且兩次降臨。
當時奧黛麗正在電影《蒙特卡羅寶貝》的外景地拍攝,她在劇中扮演一名電影演員。
法國劇作家柯烈特注意到她,大聲驚呼:“哇,終於找到了我的琪琪。”於是,奧黛麗開始準備前往紐約的百老彙演出。
就在行裝就備時,她得到了對她倍加賞識的導演威廉·惠勒的試鏡通知,導演決定讓她出演影片《羅馬假日》中的公主一角。一年之後,奧黛麗贏得了全世界的交口稱讚。
赫本語錄:
“機會並不如影相隨,所以當它們到來時,你最好抓住它們。”
奧黛麗在納粹的炮火中倖存下來,並在芭蕾舞老師的嚴厲中學得真功,但是一說到表演,她馬上就懷疑自己的能力。
在懷疑中她學會了勤奮。每當一天的拍攝結束,導演喊到“停機”,或幕布緩緩落下時,她只知道自己已經竭盡全力。
赫本語錄:
“從心理學角度說,我的堅定信念來自內心的不安和自卑感。
既然我無法克服表演時的緊張,就只能腳踏實地、全神貫注,付出最大的努力。”
如何得到屬於你的愛情
讓這個世界轉動的不是金錢,而是愛。
與愛人的相處對於我們的心理、生理健康都大有裨益,而且它還是你努力賺錢的動力。
愛情為我們在更廣闊的地方找到了棲身之所,讓我們理所當然地共同生活。
如果你在陷入愛情的時候還不夠成熟,那麼在分享朋友、財富、家務和事業的過程中,你們或者共同成長,或者分道揚鑣。
浪漫的愛情比任何事物都能激勵我們融洽相處。
我們逐漸了解,並暗自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可。
但是最終,我們從愛情中了解最深的還是自己。
“奧黛麗像所有人一樣也經歷過生活的陰影,有些還更加沉重。她的父母離異,她經歷了戰爭。
”但是在愛情中的奧黛麗仍然能毫無保留地付出感情,全心投入。
一路走來,她曾痛遭胎兒的流產、失敗的婚姻和愛人的離開,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赫本語錄:
“愛情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愛情的枯萎和變質。
經歷過一切之後,我才意識到原來它可以殘酷地扭曲你的生活,粉碎你的人生。
如果我的生活中只有寧靜的夜晚,沒有被愛情折磨到萬劫不復的地步,愛情就沒有什麼可怕的。”
“在戀愛和結婚的過程中,我一直有遭到離棄的擔憂,這種擔憂縈繞在我的每段愛情中。
人最怕失去的往往是最珍惜的東西,你害怕它會改變。
就像為什麼我們在穿過街道時左顧右盼,因為我們害怕被撞到,但是我們還是要穿越街道。”
考慮男人的自尊
1953年,奧黛麗在加利·格蘭特的晚會上遇到了梅爾·費勒。
當時費勒剛與第二任妻子離婚,奧黛麗發現他們兩人有很多共同點:
梅爾講法語,是一個作家、舞蹈家、歌唱家、導演、人道主義者,還是四個孩子的父親。
他們共同出演了百老彙話劇《翁蒂娜》。
該劇熱演時,奧黛麗因在話劇中扮演的角色獲得托尼獎,同時還因《羅馬假日》獲奧斯卡金像獎。
她和費勒的愛情促使奧黛麗演出了一個令人難忘的角色,但是兒子西恩才是他們愛情最偉大的結晶。
在後來梅爾導演的影片《等到天黑》中,奧黛麗的片酬已高達100萬美元。
在影片拍攝期間,夫婦二人不得不離開獨自在學校讀書的兒子西恩。這時的奧黛麗特別渴望家庭生活,減少工作。
在39歲的時候,奧黛麗毅然決定退出影壇。
赫本語錄:
“對於一個女人來說,成功並不是最重要的。
當我懷抱著孩子的時候,我感覺到自己已經擁有了一個妻子所能擁有的全部。
但是對一個男人來說,這遠遠不夠。他不能忍受總是被人稱做‘奧黛麗·赫本的丈夫’。
知道何時隱身而退
1968年,奧黛麗和安德魯·多蒂與各自的朋友乘船在希臘島遊玩。
在奧黛麗拍攝《羅馬假日》的時候,當時還是個14歲少年的安德魯曾握過她的手;
成年之後的他是一名義大利的精神病醫生,並且比奧黛麗年輕9歲。
當遊船航行到以弗所和雅典之間的某個位置時,他們墜入了愛河。
結婚後不久,奧黛麗懷孕了。
欣喜若狂的奧黛麗收到醫生讓她臥床的建議,於是選擇了瑞士居住。
在她離開的日子裏,報紙上充斥著安德魯在外拈花惹草、移情別戀的照片。
奧黛麗則儘量往好的方面考慮。不久後她回到羅馬的家中,安心做起了家庭主婦。
但是家庭生活對安德魯來說是不夠的。奧黛麗頻繁往返于羅馬和瑞士,可是離別並沒有讓他們情感加深。
在遭受丈夫婚外戀的打擊後,她永遠留在了瑞士,再次選擇了獨身。當時,奧黛麗51歲。
赫本語錄:
“婚姻就是兩個相愛的人決定共同生活。不管他們是否簽訂合約,他們之間都有出於信任和尊重而建立的神聖婚約。對我來說,結婚的唯一理由就是如此。如果不能在情感上或肉體上滿足我的丈夫,或者他認為自己需要其他女人,我就不會抓住不放。我不是那種糾纏不清、讓對方難堪的女人。”
知道應該尋找什麼
“在奧黛麗11歲的時候,她正在荷蘭的阿恩海姆企盼戰爭的結束;4歲的男孩羅伯特·沃德斯也在離阿恩海姆不遠的村莊等待著。”
“奧黛麗還沒從第二次婚姻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,就在康妮·華爾德家的聚會中遇到了羅伯特。當時,羅伯特的妻子剛剛因癌症去世。在聚會上,兩人談起相同的荷蘭血統、對書的熱愛和心臟疾病。”
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們之間的友誼變成了愛情。雖然他們沒有結婚,但奧黛麗稱羅伯特為“丈夫”。因為她知道,愛情是不需要用一紙婚約來表現的。
赫本語錄:
“我花了好長時間才找到像他這樣的人,但是相見恨晚總比永不相見好。如果我在18歲的時候遇見他,我一定不會喜歡上他。也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。”
摘自《像赫本一樣優雅》